编者按:“在开云体育备用网址2020级博士研究生刘一瑄的课表里,有这样一门课——基因组学概论与前沿。课上,国科大博导杨焕明院士作为主讲老师,会讲授基因组学专业相关知识点和学科前沿。让人惊喜的是,在今年的课堂里,刘一瑄和她的七位同学,有幸跟随杨焕明院士一起走进了一场国际学术会议——第十五届国际基因组大会。在为期7天的会议上,八位同学有怎样的收获和体验?让我们跟随他们的步伐,走入这门延伸到国际会议的课堂。”
作为一年一度的学术盛会,2020年第十五届国际基因组大会(以下简称ICG-15)的举办地设在武汉。
武汉,一座英雄之城。黄鹤楼依旧挺拔,矗立在往来数千年的长江边,看人来人往。武汉的生活已基本回归往常,大街小巷,灯火通明。
这背后,是中国无数科学家、医务工作者,以及每位普通老百姓,为了应对疫情做出的努力。同时,此次疫情防控的成果也肯定了基因组学发展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巨大贡献——基因组学正切实地造福人类。
这门延伸课堂的主题——“组学与人类健康(Omics & Global Health)”正与此次疫情息息相关。
高福院士、乔杰院士、张文宏医生、石正丽研究员及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专家等受杨院士之邀,云集ICG-15,介绍新冠肺炎疫情新认知,探讨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前沿研究与经验。
在这里,我们从基因组学课堂走到国际学术会议,更真切地接触到最先进、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作为拥有“讲者”身份的参会人员,我们在这次会议中不断磨练与进步。从制作报告,到作为青年科学家上台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精益求精,不断完善每个环节;在会议上,也认真听取每一个报告,紧紧地把握住与国际组学领域知名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ICG-15涉及到的知识领域十分宽泛。我们见到了许多的杰出科学家,听他们介绍各类项目。在较为熟悉的领域,了解到当前科研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而对于较少涉猎的领域,即使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也能够认识到,“啊!原来可以利用omics(组学)实现这么多事情!”
这门课堂,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在准备国际性会议的学术性演讲中成长,让我们在听取各种高水平科研报告中成长,让我们在与相关先驱研究者的交流中成长。
“发现比发明重要。”会议上这句深刻的话,让我们陷入沉思。
的确,解决科学难题,做真正的源头创新发现才是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撑。比如王小宁教授对肿瘤中cell in cell(细胞钻入细胞)现象的发现,为未来肿瘤治疗带来新思路。
几位奋战疫情一线专家在会议上提到,“只有对病毒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透彻它所有的可能情况,才能防患于未然,为与病毒的持久战做准备。”
今年一月,中国科研人员即完成了对新冠病毒的基因测序。相较SARS,我们获得新冠病毒信息的速度快了百倍。而多组学的联合分析使科研人员与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了解了新冠肺炎的发病机理和生物标志物后,推进相关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做到真正的创新发现,不容易。但我们正应该培养这样的意识:迎难而上、深入钻研与服务人民。
高福和张文宏不约而同地在ICG-15上引用了路易·巴斯德的一句名言:“先生们,最终决定权将在微生物手中!”
从进入工业文明以前的无能为力,到抗生素、疫苗的发明,几千年来,我们不断与瘟疫作斗争。人类的手段在加强,可以追踪病毒的确切起源以及传播路径,并提前做出阻断传播的举措;但与此同时,随着全球沟通的加深,病毒和微生物也会更容易传播,产生新的变异。
在ICG-15碰上新冠肺炎疫情的背后,是基因组学对新冠病毒的“宣战”。相关的科学家们,将在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鞭策下,为疫情的进一步有效防控带来更多可能,对后续的生命科学研究与健康产业发展进行新的思考。
“这个世界总是变化地太快太快。”杨焕明院士说道。
在迅速变化着的基因组学世界中,我们应不断调整自己,珍惜并且争取抓住每一个机会,向更远的目标迈进。
刚踏入国科大的我们,仍然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去探索。如何才能真正成为杨院士的骄傲呢?
保持热情的心态。“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科研上,杨院士尽个人所能,为每位有能力、有想法的国科大学子提供最好的学术资源。生活中,杨院士平易近人,总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好比在此次会议就餐时,他总挨个给我们夹菜。倍感荣幸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杨院士并不是可望不可即的存在。他对于科研、对于生活的热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勤奋与努力。每次会议,杨院士都坐在第一排,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数码相机,认真地记录着每位讲者报告,像极了在国科大课堂上坐在前排的同学。“学不可以已”,科研的道路上,一直保持学习的动力,才能不断前行。
爱上科学、时刻好奇与认真对待。这门特殊的延伸课堂上,杨院士一直鼓励我们多提问题,多提有价值的好问题。在平时的课堂,亦是如此。
杨院士平时的课堂在周三晚上,讲课十分投入,课上同学们也积极互动交流。有时候过了下课时间,课堂讨论依旧不绝于耳。随行助理老师为了杨院士的健康着想,会提醒杨院士注意时间,早些结束当天的课程回去休息。
正是这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正是这样坚守在科研一线还不忘教书育人的国科大老师,才让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广,走得更远。
杨焕明院士,国科大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员、理事长。他和他的团队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单体型图计划”、“%%基因组计划”、“国际癌症基因组计划”等国际合作的大科学计划,并为第一个亚洲人基因组、人类泛基因组学、肠道Meta基因组以及多个动植物、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责编 :脱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