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随笔

教师节—感恩有您

  •   时光荏苒,光阴似箭。转眼间送走了柳绿花红的春,酷暑难耐的夏。丹桂飘香、秋高气爽又到了收获的季节!千百年来,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让世代炎黄子孙都熟悉着春耕夏耘秋收冬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也是感恩的季节。感恩大自然的馈赠,感恩家人的付出,感恩一路上良师益友的帮扶。

      老师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师说》有云:“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此外“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人有三尊,君父师是也”等等。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的道德观念。

      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自此,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尊师重道的优秀传统被广泛传播。

      《宋史·杨时传》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有一次遇到难题,与同学游酢一起到程颐家去请教。此时,天正下着大雪,程颐正在午睡,为了不打扰老师,杨时、游酢两人便静静地站在门外等候。不知过了多久,程颐醒来后,门外积雪已有尺把厚,他发现两个“雪人”毕恭毕敬地侍立着,十分感动,立即招呼入门,这就是著名的“程门立雪”故事。   《张良拜师》说道,张良曾经要刺杀秦始皇,失败后,潜藏在下邳。有一天,张良见到一位老翁,老翁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很不情愿将鞋捡上来并给老翁穿上。老翁让他5天之后再到这里来。两个5天后,张良都没有赶到老翁之前来到此处。第3个5天后,张良终于在老翁来之前来到桥上。老翁交给张良一本书。张良读了之后,当上了刘邦的高级参谋。

      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看望寿先生。1902年至1909年,在东渡日本留学的8年间,他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一次,他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间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鲁迅在日本还拜章太炎先生为师学文字学。章太炎先生逝世后,他连续撰文两篇纪念。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的老师毛禹珠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老先生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着回答:“敬老敬贤,应该应该!”

      这些故事生动形象地记叙了莘莘学子不辞劳苦,虔诚拜师的历程,也展示了师者德高望重,悉心育人,传道授业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古人的这种“尊师重道”精神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短短几句《少年中国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努力拼搏,为国争光。而这其中又有多少师者付出的艰辛。说是职责所在怕是有些牵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这样的诗句可能才能略表一二。

      2017年的教师节又到了,在此,我代表所有的学子向所有从事教学一线的辛勤园丁道一句:老师您辛苦了。感谢您的付出,感谢您的关怀,感谢您的帮助,感谢您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请接受学生美好的祝愿,祝您教师节快乐!

     

    责编 :蔡宁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