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随笔

“慢课堂”上的头脑风暴

  •   在课堂上能遇见一位,能带给学生一些超越课程本身以外的思考的老师,是一件特别难得,也很令人珍惜的事。

      在国科大,我们运气挺好的。

      对王浩老师的第一印象,绝不会是一位或坐或站立于讲台后,有着不苟言笑威严感的老师。相反,那个上课前半小时就已到达教室,抱腿侧坐在靠窗一列的课桌前,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已到教室的同学们聊着天的,才是这门《纳米生物检测与成像》的主讲老师之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王浩老师。

    王浩老师

     

      王浩老师的课堂是一种少见的“慢课堂”。

      王老师讲课语速慢悠悠的,但一点也不是令人昏昏欲睡的催眠咒,反倒像是孩童时候,听着长辈讲一个个奇妙生动的小故事。或是长大了,和熟悉的长辈谈心时,带着关切和照顾的字字温和。

      选修这门课的同学专业背景各不相同,甚至与生物、化学领域相去甚远,每当提出一个专业术语,王老师都会轻声问一句:“你们有听过这个名词吗?”若是有同学摇头,或面露犹豫,他便紧接着跟上一句,“我解释一下……”在他看来,不论知识是晦涩还是简明,只有让学生真正听懂了,才可能得到有效的思考和更深入的探讨。

    王浩老师的课堂

      王老师的课堂上,“科研”二字带给学生们的,不会有专业未知与艰深带来的不安,而是有一种具象化的责任感。

      在讲绪论时,他提起自己与临床医生交流的经历,在确认同学们不会晕血或接受不了太血腥的场面后,向大家展示了一张术后的真实照片——照片里,是手术盘上的一块刚刚从患者体内切除的肿瘤组织。“这就是临床医生现在面临的最真实的情况。”

      他眉头皱着,同学们的眉头也皱着。尽管如今关于肿瘤成像的研究众多,但许多成果仅局限于实验室层面,真实的手术台上,对肿瘤的切除依旧依赖于主刀医生的经验。

      对于远离临床救治一线的同学们来说,海量的前沿文献常会给大家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该领域已经走到非常高的位置,需要研究的只是更加尖深的细节问题。但这张照片却让同学们意识到,当站在“救治生命”这一最现实的民生视角,才会真正明白自己所学所研的意义何在、目的何在, “人”这个大字上,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最朴实的初心,与最高的使命。

      既已懂得为何科研,便去学习如何科研,这不是一道知识竞赛题,而是一道头脑风暴题。但在头脑风暴开启以前,有必要让同学们先发现,自己存在着怎样的思维局限。

    认真听课的学生

      课上,王老师让大家围绕“生物成像与检测”,分组讨论这一领域研究应关注的问题,将讨论结果汇报并写在黑板上。教室里一阵起伏的嗡嗡声,“特异性”、“高通量”、“分辨率”、“染料稳定性”……在讨论中,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同学们碰撞观点,大家不断厘清各种名词的概念,对它们在领域中的普适性与重要程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见解。

      分组汇报完毕后,本以为王老师仅会做些内容上的点评,他却为大家展示去年进行同样讨论后所拍摄的黑板上的书写结果。

      “你们看,去年的讨论,包括前年的讨论,都和今天的讨论惊人得相似。这说明了什么?”有同学不好意思道:“说明……我们能力不足。”王老师赶紧摇摇头,随即笑起来。

      “不是的,你们都是很有能力的学生。这样相似的结果说明的是,中国的同一化教育做得太好了,不论你们是来自什么专业背景,你们的思维、想法都是几乎一致的。可是......”王老师的笑容顿时收敛了一些,“科研需要的恰恰是不一样。”

      “检测对象→检测仪器→检测信号→数据处理→检测结果”,王老师在黑板上有力地写下这一串检测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此时,同学们清楚地明白,此前的讨论看似角度繁多,其实无非聚集于这流程中的某一两个环节。

      三年相似的结果,其实从侧面暗示着,现阶段从事相近课题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不在少数,当大家都涌入同一个问题之下,科学的进步便常局限于“改良”二字。

      然而科研道路上,中国不缺优秀的改良者,但一直渴求一线的开拓者。因此,王老师喜欢在课上提出像头脑风暴一样的问题,他希望同学们能放开去想,哪怕是天马行空,“你先要会想,要敢想,然后再去做”。

      有趣的是,在教会同学们如何寻找面向未来的创新点前,王老师反而会将大家先拉回到这历史的起点。要想知道染料研究的创新点在哪里,就先从dye(染料)与pigment(颜料)的历史渊源探索起,王老师带领着同学们在时间长线上观察着研究对象,去看它如何获得理论上的重要突破,或是与其他领域发生关键性融合,又是谁以怎样的贡献成为了其中关键的变革者。以这段奇妙的科学史为鉴,找到遗落在时间中的难点问题,这就是我们要去抓住的创新点。

      科学史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是巨人的一侧坚实的肩膀,然而“我们对科学史的教育是略有欠缺的”,这是王老师为同学们回溯研究历史的重要原因。

      “你们要相信,科研是前途光明的。我希望你们都能留下来,留在这里。”这是王老师课上的一句肺腑之言,同学们也通过这个课堂在慢慢发现,这是他们对科研所萌生的,最初的光明信念。

     

     

    责编 :脱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