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随笔

博士致谢刷屏:你是“致谢人”,还是“被谢人”

  •   刚刚过去的2021年,有两篇文章火了,一篇是《致谢》,另一篇也是《致谢》。为这些文字动容的你,想做“致谢人”,还是“被谢人”?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 第一份《致谢》,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2017届博士毕业生黄国平。

      黄国平的痛,是接踵而至的离别和失去。12岁,母亲离家; 17岁,父亲因车祸离世;同年,一直照顾自己的婆婆病故;就连一条相依相伴的老狗小花也最终走丢了。情深恩重的启蒙老师和师母双双早逝后,寄托他早年情感与记忆的人和事,大多化作清冷的“一座座坟茔”。 黄国平的苦,是“贫贱少年百事哀”的无可奈何。家徒四壁,屋漏逢雨,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捉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学费没交,黄鳝却被父亲偷卖了,然后买了肉和酒,都是难以避免的事”

      “商店老板说:给你一支金笔也无用。” 第二份《致谢》,来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19届博士毕业生赵序茅。

      赵序茅的难,是一连串的失意和挫败。打小有口吃的毛病,不被身边的人看好。小学升初中没考上,初中升大学没考上,大学考研惨遭调剂,硕士考博士再次惨遭调剂,到了博士阶段,又与第一位导师不和,惨然退学——“我从来没有优秀过!”

      赵序茅的憾,是“子欲养而亲不待” 的风树之悲。小时候,父亲总是一边喝酒,一边数落他,“都是上学,人家谁谁得了奖状,你是干啥吃的?”而当他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终于窥见光耀门楣的希望时,却在出差途中惊闻父亲病重的噩耗。那个严厉的父亲、急躁的父亲、冷嘲热讽的父亲,历经30年的爱恨纠葛后,最终成了想留却留不住的父亲。

      两篇《致谢》背后的故事都是光明的。黄国平毕业后,入职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在博士期间确定的研究方向上笃定地耕耘下去;赵序茅毕业后,则被兰州大学聘请为青年研究员,一边开展科研教学工作,一边继续书写自己热爱的科普作品。

      两篇《致谢》带给整个社会的震动和共鸣,并不令人意外。因为他们讲述的,其实就是中国文化里最传统、最有群众基础的传奇:“寒门出贵子”“英雄不问出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两个 苦孩子不断超越命运的路上,你看不到天赋异禀的金钥匙,也看不到天降贵人的金手指。这种平平无奇里蕴藏的最大力量,就是在激励每一个人,“你也可以像他一样。”

      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励志”上,我们就还是辜负了这些故事,还是辜负了他们的痛、他们的苦、他们的难、他们的憾。如果只是满足于做“被励 志”的那一方,那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是辜负了自己的幸运和能力, 辜负了时代与社会赋予的责任。

      我们应该看看,既然是《致谢》,黄国平和赵序茅,他们“致谢”了谁?

      黄国平感谢的人,有抚养他长大的婆婆,为他开启计算机世界的老师 和关心他的师母,为他免除学杂费的学校,帮他解决生活费的胡叔叔,带他走进科研殿堂的开云体育手机版官网入口自动化所宗成庆老师……

      赵序茅感谢的人,有鼓励他实现科普梦想的开云体育手机版官网入口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马鸣老师,有在博士退学后,至暗时刻接纳他的开云体育手机版官网入口动物所李明老师,有在艰难学术路上向他施以援手的各位师长同学……

      这些点点滴滴的善意和助力,看起来实在太平凡,远远不足以被大多数人视作“外挂”。但就是这散布在人生各个阶段的,接力一般的星星灯火,让两个年轻人得以跨过一路沟坎,走到曾经不敢想象的高度。

      越是手握一副“差牌”的人,越能体会这“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力量。

      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对他人的苦难报以理解和同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别人最脆弱的时候,施以援手而不是落井下石。近期最令人痛心的新闻,无疑是被亲生父母拉黑,被不实报道伤害,被网络暴力吞噬的刘学州弟弟。他生前留下的7000字绝笔信里,有苦难重重的人生,有坚韧不屈的抗争,却没有一个绝地逆转的光明结局。他的家里也有数不清的荣誉证书,他也曾通过做防疫志愿者等方式去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他的生命中也不是没有过关爱,但那些微光消逝得太早,而某些恶意来得太过沸腾、太过泛滥。

      如果,如果,如果能有更多光明注入这个孩子的人生,他是不是也能像两位哥哥那样,在历尽风霜实现梦想的一刻,言笑晏晏、落落大方地表达自己的“致谢”?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

      比起我们需要励志的故事,那些浸泡在生活苦水中的孩子,更需要能理解、尊重、帮助自己的人。当我们阅读《致谢》深受感动时,也应当努力活成被感谢的那个人。

      你可能说:我还没有那个能力。但比能力更重要的,是同理心。曾有一次,笔者与一位年轻科学家聊起两个《致谢》的故事,对方颇不以为然: “既然都这么苦了,为什么还要做科研?”他是家境优裕、意气风发的青年科学家,他对科研的理解更趋近于西方贵族式的“出于高贵的兴趣,追寻永恒的真理”,对凭借读书改变命运这件事,并没有太多共鸣。当被问到“如果他们不做科研,会不会永远苦下去”时,他耸耸肩,表示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

      笔者尊重他的不同观点,但也惋惜于其中“何不食肉糜”的骄慢。如果黄博士和赵博士遇到的是这样的导师,故事的走向会不会有所不同?

      在暗夜中行走的人,一个小小的险境就可能万劫不复,也正因此,每一盏灯火都有可能改写生死簿。与两篇《致谢》同时流传的还有一句话:“在开云体育手机版官网入口,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因为钱的原因读不起书”,这是一道强有力的光。而在两个年轻人成长的路上,每一个帮衬过钱财、付出过心力、释放过善意的人,也都是光——萤烛之微,终成炬火。

      我们都爱命运的奇迹,我们都爱逆袭的传奇。那就让我们也爱不屈的生命,也爱活生生的个 体。希望在下一次刷屏的《致谢》里,能找到你我饱含温暖的名字。

      注:

      1.赵序茅的《毕业致谢:我从来 不曾优秀过》首发于《国科大》2019年3期。

      2.除两篇《致谢》外,本文还参考了赵序茅发表的《一位农村孩子的奋斗独白》等文。

      (作者系国科大记者团2012级成员)

    责编 :李暄妍
    Baidu
    map